去年我进行了几个生活试验。比如中午吃两荤一素,用玉米或红薯替代白米饭,外面吃晚饭点小份的。还有尝试每天中午喝咖啡,午睡控制在 30 分钟内;试过先喝咖啡再午睡、先午睡再喝咖啡。随暂停实验室进行了规律的正念冥想,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。再次审视营养补充剂,尝试喝牛奶,尝试喝无乳糖牛奶,每天吃坚果等等。今年开始我打算戒零食。
准确来说应该是戒“超加工食品”。我看了不同的健康资料,得到一个新的体会是:原型食物好,加工食品坏。火腿、香肠、腊肉,我本来就知道要少吃,但我却在零食上松懈了。相对地我却没吃甚至一定程度上拒绝水果和坚果。以往我对零食的审查点主要是糖、油脂、钠含量、总热量。现在我决定含代糖也不吃,含添加剂也不吃。倒不是说我认为只能吃“纯天然”的,或是对食品安全有什么担忧。相反我对现在食品工业很放心,我知道基本“安全”,只是觉得不“健康”。我大概看了一本讲肠道菌群的书(《饮食的迷思》),也看了对另一本谈现代医学与慢性炎症的新书(《好能量》)的导读,综合来讲我不完全信服,但值得一试。
食品行业让生活充满了诱惑,现代医学善于治疗急性病但不重视调理慢性健康问题(某些传统医学虽然重视但只有黔驴之技)。即使科学证据不是很充分,抵制零食又不花我什么钱。这起码比什么微塑料证据有力,执行成本更低:要我拒绝塑料制品,那我还得找别的器皿装水,准备特别的杯子、携带不含塑料的袋子之类;要我拒绝超加工食品我不买就行了,不但不花钱还省钱,只需要控制自己。倘若科学证据比较充分的领域,我基本可以约束自己,为什么不试试更多的自律呢?我觉得按照自主意志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。除了本身可以作为生活试验,我也可以审视内心对外物的需求:这杯饮料是我真的想要的吗?我是想要喝奶茶了,还是因为他问我我顺便要喝?我不吃这包鸭舌会怎么样呢?答案或许就是不需要,不吃这些不喝这些也无损于我的生活,我只要把正餐吃好就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