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换手机一样换空调?

我一直反消费主义,因为到现在还时不时想买东西。我明白这些是虚假的欲望,一种工业社会人为制造的稀缺灌输进我的原始脑。在感性和直觉行为修正完成之前,我希望起码理性上多加反思。应该充分发挥对物的选择,平衡总体幸福。

常见的方法是将想买东西的价格,跟已有的做对比。两三千块钱就能买不错的电脑,一千不到就能买 Android 阅读器,两百多块就能买一对不错的桌面音响。这些我几乎天天用,所以认可他们的价值和价格,那想买的新东西有这样的“性价比”吗?这是以对自己的价值作为参考,而价值确定的重要因素是使用时长。很容易注意到,空调、洗衣机、床垫、被单,分明也天天用经常用,我却不会想去买贵的、换新的。这说明我的注意力被劫持了。

对待这个不平衡现象,一种思路是,没错,这些家居品、大家电也跟数码产品一样要用好的,要当成“消费品”一样两三年就要换新的。被单可以理解,也不贵,但诸如空调、洗衣机这样的家电,一般标示寿命有十年左右呢,两三年就换可真就成快消品了。另一种思路是,既然以主观价值遍历全部持有物,这些家电不换新也好好的,那手机、电脑也不需要经常换。到底我是怎么不自觉认为它们过一段时间就要换新的?翻看标示寿命其实也挺久,只是我仿佛认定自己是数码弄潮儿、是计算机专业人士、是 3C 发烧友、赛博爱好共同体的一分子,所以经常接受新品推送,不时唤起购买欲望。当然这里有安迪·比尔定律,也有“刚需”的时刻,但回顾历史经历,恐怕没有多少次需求真是刚性的。

幸福和自我利益不是生活的全部,还有道德和意义。经济条件允许,时常换新电脑有意义吗?我也不否认有意义。从宏观看,在工商业社会,消费是新道德:消费者购买终端产品,厂商赚取利润就能扩大生产、改进技术,社会经济就能变好,科技水平会进步。只是这层意义不是我的意义。大多数换新电脑的快乐不是我要的快乐。外在有局限性的刺激加大了,我就得人为调小,全面地考虑我要不要买、要买什么。这跟近年的经济形势关系不大——我侥幸几乎不受影响——而是希望养成良好习惯,过上自己想过的、经过审视的生活。

Try Ctrl+Enter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