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吗

最近在看《洞见》一书,英文名直译叫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”,从科学视角解读一些佛学观点。我主要是想了解当今科学,特别是心理学、脑科学,有哪些观点能辅助我的人生判断,再就是它们如何呼应前人哲思,并没有真的想从形而上的角度接受佛学。在谈及“自我不存在”时,本书先从演化心理学切入,根据趋利避害定义真假。说实话我很难接受此类的“真理的实用论”,一个事物并不能因为它有用、好用就是“真”的。但随后由休谟名言与脑科学引出来的论述倒很吸引我。

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。我之前一直不屑于这种论调。毕竟我从根本上偏向于笛卡尔的观点,“我思故我在”,我的思想最为真实,最能代表“我”。哪怕我摆脱笛卡尔式的二元论,我也坚持认为理性思想占有核心的、不可替代的地位。相反激情感性不成熟、不稳定,要由思想理性加以规范,怎么是或者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呢?但佛学说,五蕴非我。你可以从幻觉的“我”找到肉身、激情、思想等等这些,再将他们拎出来审视,都不是恒常的、受控制的,所以都不是自我。《洞见》作者承认这些很难理解,他随后说我们不必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待,然后引入脑科学的研究结果。

结合我粗浅的理解,人并不是时时在深度思考的,会有一个所谓“默认网络”,而这个默认网络模式很难说一直是理性的。当人在经历事物、做决策时,其实也是几种模式抢占大脑。面对冰激凌,我有至少两种模式,吃甜食即时满足模式、担忧不健康的模式。你以为是几种感受汇集在一起,由伟大的意识作出指挥决策,其实更像是意识在动物激情之外唤醒几种模式、某种模式抢占得手而已。我之前还听说,假设负责感性的回路不能正常工作,人尽管仍能理性权衡利弊,但做不了任何决定。如果决策竟要依赖感性,或许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也不为过了。这当然不是说理性毫无用处,而是如前所说,提供更多种抢占大脑的模式。比如你最开始遇到冰激凌,也许只有吃甜食获得即时满足这一种模式,后来经过学习思考知道不健康,就会有一个认定不健康的模式来拒绝。同时还有可能,你已经吃了很多冰激凌,然后发现自己变胖,于是就有了厌恶未来发福的模式——这个模式应该说又是由感性提供的。

于是我重新思考理性与感性的关系。理性固然可以让我比较成熟稳定地决策,可以逻辑推理严谨思考,但也许没有那么超然的地位。感性也很重要。我本科一直想着考研,最后没考,甚至没有复习,没有报名;上班以后,已经连续翘掉两三年体检。对于这些可以说我理性规范的能力不够强大,但倘若剔除感性元素寻求原因,定然失其所问。我最近开始在微博同步闪思的文章,可以说出很多理由,寻求社交、期盼影响力、观察舆论之类,但都是事后的——我当时理性思考了吗?并不见得,可能只是几个零碎的想法,加上冲动到来,便决定了。而这一切给我的启示是,正视并尊重自己及他人的情感,允许暂且抽离其中不理性的部分;同时继续在人生道路上设法使理性、感性达到融合。

Try Ctrl+Enter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