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砖家”与权威

“砖家”是很多年前造出的网络流行语,用以嘲讽“专家”。到现在,相似的景象也不少见。比如微博有热搜,“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”。这种景象——让我端一下架子——当然让人心痛。

专家一词引申就是权威。人不可能不依赖权威。我认为人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本质上就是依赖权威。说不要迷信权威,不是说要抛弃权威。我当然通过实践认识了很多事,但个人的实践其实微小且有偏(bias),往往需要群体实验才能见真知。另一方面,绝对的实践主义是错误的,没有人能方方面面都去实践才获得相对应的知识。我知道地球是圆的,但我从来也没有过环球旅行,也没有去太空看过地球,只是基于权威知识与对应证据让我相信这一点。

一个权威被打倒,就会有另一个权威站起来,无论有形或无形。这往往就是真相还在系鞋带时谣言绕地球几圈的时机。想必各位在新冠疫情期间都接触过这种信息,比如最近的“地狱犬”“心肌炎”“主攻消化系统的新毒株”。不是说这些全然错误,只是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相信。专家的话不可信,专家不能发声,那么剩下的被相信的权威声音就是不理性之声。

专家乱说话,专家当然有错。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把握逻辑武器,分辨专家的话。首先就是,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专家,因为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。当我爸表示不信专家,我会说“你现在用的电脑就是专家做的呢。没有专家,哪来的这些科技产品?”(应该是工程师制作,专家提供理论支撑,请忽略这点瑕疵。)不信专家,难道随便信一个普通人吗?普通人之间的意见不是更可能相冲突吗?引用 TK 的例子,如何预防麻疹,是听专家的,还是民众投票呢?必然要相信专家。再则,分辨专家的领域。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推荐服用大量维生素 C 预防感冒。但他并不是营养医学相关的专家。跨界言论不应看作专家意见。一般人做到这两点就够了,我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觉得有必要写出来。

至于专家之间意见相左,其实也有些分辨方法。譬如比较专家的背景,是否一个专家的领域更加精确对应问题背景,是否在相关领域更有经验。多方考证,比较信度。有些是线索,可以提供材料让你怀疑让你偏向另一方,有些则是比较可信的证据。通常来说,权威指南比专家言论更可信,特意撰写的文本比被临时问到回答的言论更可信,诸如此类。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下,我们也能相信相左的意见逐渐越辩越明,得到统一。

Try Ctrl+Enter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