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听说一个概念叫“信息节食”,顾名思义就是要控制信息摄取。一方面这当然是说如今信息爆炸,我们不能随机地刷信息流,要有所选择;另一方面,就算是认识的人分享给你什么信息,也要批判性吸收、选择性摄取。
比方说有亲近的人提醒我,三伏天高温日不能喝冰水。我不必立马就相信,把它当作有用的知识记在心里。大多数时候我其实应该忽视这个信息(但不是说要忽视这条聊天消息),除非他是这方面的什么专家。如果我真的在意,就去查可信的来源、权威的科普,然后我看到的结论是,正常人一般不用在意。确实有些人不太能喝冰水,但跟所谓“三伏天”、跟高温没什么关系。我就知道,哦,这里有个体差异。那么所谓“三伏天不能喝冰水”这个需要检验的信念,就被我转换为“如果喝冰水舒服,就可以喝;觉得不舒服就不喝”。进一步可以发现,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命题。我自然以往是喝过冰水、冰饮料,没有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担心,最多以后稍加留意;而如果我把这个新命题特意分享给别人,人家可能会觉得我在搞笑。于是这样的信息就被更广阔、更正确的信念消解了。
负面信息更容易被我们留意,相比正面信息更能影响我们,因为这是人类演化的生存策略。但我们可以稍微逆转这种倾向,不要什么健康雷区、饮食禁忌都轻信。我干脆觉得如果推送过来的信息,来源不可靠,就应该抛诸脑后不去管它;对于重要的、在意的领域,一定要主动去获取可靠信息。像“三伏天不能喝冰水”,如果非要辩白有合理之处,有这样的生化机制可能导致那样的神经反应,从逻辑和事实来说是可以讲通的,但这就有些落入陷阱,于我而言不太高明。现在互联网短视频,并不是穿着白大褂输出健康知识、生活窍门我们就可以相信,也不应该整天面对这样被制造的信息洪流沙里淘金。这也是让人生幸福的一种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