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我爸生日我回了趟家。宴会中途,他和我妈因为能不能继续喝酒吵了起来。而后不久我又跟他起冲突。但是这次我几乎一点愤怒也没有,只回呛几句话,然后下楼任他在包间释放他大声而空洞的愤怒。
我妈说,他不喝酒挺正常,喝酒就容易发疯。而我看到的是一个依仗父权又无能狂怒的人。我自信看透这一点,平静地参与这一切。再次上楼,有亲戚要我道歉。“我觉得我没错。”“这不是对错的问题。他是你爸,你就应该道歉。”“只有错了才有道歉,没有对错就没有道歉。”我自觉起冲突时有理有据,情绪上也不出格,一口回绝。约莫这时,我爸又拍桌子,把他姊妹拍哭了。这真是,喝酒到又笑又哭,乐到癫狂又转为愤懑。
我妈说,喝到适当快乐就行了,喝这么多像什么样子。坚持不喝酒的我觉得干脆就没有所谓适当的度,或者说干脆不要尝试把握:就跟有位博主劝说的不要打孩子一样,大部分人把握不了这个度。打孩子有什么意义呢?张扬武力,暴力就是真理吗?像我这样成年很久了,我爸还能用力量压服我吗?可能因为察觉到这个事实,也可能跟正念练习有关,对愤怒的大“父”形象我是真的“脱敏”了。这么大岁数需要追求感官“快乐”吗,哪怕是以生日为名?说自己不开心不开心,就是一具索要情绪价值的巨婴。甚至有点好笑,到底现在谁是大人谁是小孩?
我不是要批评谁。只是我们的价值观可能很不一样了。我认可应该追求“快乐”,但不能局限在感官上,毋宁说追求“幸福”更合适。其中一部分是要有独立的人格,要审视生活,做有意义的事。可能也是社会好起来了。上一辈人可能没有条件沉思,没有条件行使理想的自由,只能近似随波逐流地生存斗争、年复一年地生活度日——像我现场戏精附身如《走向共和》般说出的,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”——但这也是我序章的过往啊。后来的发展也很传统:我和他都不怎么说话,直到若干天后他要我在他工作上帮忙,像从前一样,好像中间什么也没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