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、意识,情绪、直觉

最近看完万维钢的专栏,稍微记录此时的思维碎片。

之前我一直有意无意混淆“智能”与“意识”。实际上,GPT 这样的人工智能,不需要拥有意识,即可拥有智能。有无意识是形而上学问题,如何知道有无意识是认识论问题,在哲学上争议已久。有无智能则能给出相对客观、科学的答案。比方说很多文章说,“压缩既智能”。AI 不需要模拟人的方方面面,不需要完全像人一样思考,只要以“模型”的观点貌似能思考就行了,比如图灵测试之类。你可能会以为 GPT 太强大了,甚至以 Transformer 模型近乎消灭了自然语言处理(NLP),然而万引用 Wolfram 的话说,这不代表人工智能太强,反而说明人类语言太简单。Wolfram 将人类的自然语言视作一种“压缩”。自然语言在人类价值的地方或许没有那么重要,你一定经常能体会某种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的时刻,一定体会过先有想法然后才能尝试描述清楚的感觉。但语言确实承载了人类所认知的规律。牛顿三定律这样的规律其实也是一种“压缩”。

这些算是对我思维的小“撬动”,不过最近的意识红色药丸系列却很难让我满意。意识究竟是什么?万确实知道哲学上意识有“难”的问题,但他引用的说法随后却忽略这种区分,主张以科学实证回答问题。而前人之所以区分简单问题和难的问题,我想正是因为关于意识本质的认识,很容易落入科学主义的还原论陷阱。万的介绍我想也没有逃脱。当今的心灵哲学主流理论(起码从我读的哲学普及和教科书来看),大概是突现主义/涌现论之类,不能让人满意。不能什么什么都“涌现”:GPT 的智能从模型和参数涌现出来,人的意识从物理结构涌现出来。这个词过于宽泛,需要进一步揭示具体机制。然而万的专栏所用的词,又是无处不在的“幻象”。说意识是幻象并非不能解决问题,但仍然隔靴搔痒,似乎又只指明意识的输入、输出,没有给出意识产生内在机制的更多说明。我可以在脑中进行逻辑推理,不涉及具体的现实决策,究竟如何可能呢?万也承认这套理论是前沿性的、不完备的。

这一套意识说法的借鉴意义,对我来说联想此前的情绪理论,约莫是不应该将理性看得太重。读现代思想,理性早已从文艺复兴再造的神坛跌落。不可能依靠纯粹理性去决策,作价值判断。科学再昌盛仍属描述性范畴。规范性判断追根溯源的道德价值观,大概总来源于人的某种情感、直觉。情绪并非使人堕落、阻人前进之物。现在,我又得承认,意识受到我的全身情感影响。或许意识是一种更广泛的叙事。各种情绪合起伙来给我灌输想法,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我对世界的认识、我该如何行动。或许没什么新的。我虽然爱写理性云云,早就意识到感性的作用。应该借助情绪帮我达成目的:低唤醒时我思考,热情来了顺势而为。一边希冀以逻辑思维排除情感产生的认知偏误,一边也想训练模糊但迅速可用的直觉——我的直觉告诉我情感与直觉可以等同视之——看到有科学家甚至将饥饿纳入情绪范畴,我对此还是很有把握。

Try Ctrl+Enter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