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个内向的人,一直都是。我接受的定义是,外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能量,而内向的人消耗能量。所以我并不是完全拒绝社交。
以前我确实害怕社交。直到大学一年级,我不敢一个人去学校商店买东西,这种紧张简直是名副其实的“社交恐惧”。但后来已经好很多。因为这种“社恐”确实影响许多“正常”活动。参加社团面试,我说我是个内向的人。对方问,为什么说是内向的人呢,你打算怎么改进。然后面试失败了,成功的是我开始顺着这话思考改进策略。能去社团面试,很好,但我不是必须加入这个社团来“变得外向”。我开始运用曝露疗法,慢慢从舒适区向外试探,终于达成社交正常化。
其中包含几个思维转变。比如很典型的,其实没有多少人注意我。不必觉得我是全场焦点,好像无时无刻有人关注我。不需要时时刻刻尽善尽美,做得不好也不太有人注意。到后期我甚至认为,尴尬情况也可以接受,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。再者,其实很多人说话不怎么动脑子,跟他们交流不要有压力。没错,说话耗费能量,但不必小心谨慎、深思熟虑、三思后言。日常很多话是垃圾话,很多话是场面话,很多话不讲逻辑,很多话人家不放在心上。那么,只要跨过不愿说话的槛,内向人的语言组织对外向人可以形成降维打击——我大可以只分出一小部分能量交流,需要深入时再聚集精力。也不必有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”的思想包袱,反倒是“丢包重传”策略适合多数情况。
时至今日,已经有几个人表示不相信我说自己内向。我当然内向,一直都是。学习外向是一种适应策略,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奖赏外向的人,同时我不会丢弃内向的优势。我依然不喜社交,社交对我仍然是行动成本,只是这项成本越来越理性,许多时候越来越小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