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、中立二词常常结对出现,但它们的涵义并不完全一样。从字面意思说,客观是指以第三者角度看待问题,中立是指处于中间立场或者说没有立场。
经常地,人都有自己的立场,这个时候我们说他不“中立”,但不代表说即不存在客观。对于某个观点,即使他是倾向于某一方的,但他能理解己方以及对方的立场,明白双方(乃至多方)何以支持各自的观点,并通过行为(言谈书写等)表现出来,那么我们说他的行为体现了“客观”性。类似地,对同一事实有不同诠释的,也可以理清不同方的证据、认知形成过程,加以适当地对抗与平衡,仍然能相对“客观”地叙述事实。
实际上“客观”侧重于在行为中表现出来,比如发言写文章,而“中立”是某人本身立场的描述。不过也有“叙事中立”的说法。叙事“中立”很多时候也能帮助达到“客观”,而在某些情况下却是不讨好的,甚至偏离“客观”的。因为叙事即便不涉及人物心理、动机、意识的描写,对于事件事实本身的选取、排布、造句不同,也能造成相当不同的效果,正所谓微言大义。如果对于犹太人大屠杀事件,坚持不偏不倚的“叙事中立”,用相同篇幅分别叙述支持与反对的言论,给人明明有广泛接受的定论却好像是争议事件的感觉,也很难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“客观”。
希望我们保有自己立场的同时,也可以多多尝试客观看待问题。共勉。
“客观”“中立”不应该完全相同,我尝试辨析“客观”“中立”的概念,主要讨论不中立不代表不客观,客观也不一定就要中立。在当今时代,有人动辄呼喊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暗示有立场等于不客观,更暗示立场不能改变,切断与人深入沟通的可能。我们应该慎用这种发泄式的、似是而非的流行语。
文中“行为”应该指发表言论,这算是一处行文败笔。不过我的原则是发布一段时间后便不作修改,就这样吧。
——《闪思合集2021》 https://shansing.com/read/518/